作者: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 来源: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 编辑: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: 2013-01-23 点击数: 1373
孙云晓是全国著名教育家,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。他的一系列教育观点影响重大。此文指出了父母教育孩子的几大误区,引人思考。
误区一:把孩子交给隔辈人和保姆带
陪伴很重要,缺少陪伴也是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源头,但很多父母却没有这个意识。孩子在1~2岁尤其是6岁之前,很需要父母的陪伴。父母能不能和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,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。现在,很多父母因忙于工作而把孩子交给长辈或者保姆,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。父母的责任是没有人可以替代的,再忙碌的父母也要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,错过6岁前最重要的阶段,亲情将难以弥补。
另外,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长辈和保姆无法替代的。
误区二:只表扬不批评不惩罚
孩子只能表扬,不能有任何批评,更不敢惩戒,这样只能让孩子更脆弱。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肯定要经历很多挫折,犯了错误之后,要让孩子敢于承担,要有抗挫折的能力。与奖励相对的惩戒,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。
在我们身边经常会有那些听不得半点批评的孩子,一旦遭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或是考试成绩不理想,就会出走或者寻短见,这类事情尤其会发生在13~16岁,亦即“第二次断乳期”。
误区三:不敢让孩子与异性交往
家长应理解和尊重孩子,让孩子有更多的朋友。朋友多的孩子不容易出现心理危机。
与同伴交往,不应局限在同性,还要鼓励孩子与异性交往。多数父母一看到自己的孩子与异性交往就格外紧张,不是盘问就是跟踪。他们认为,孩子和同性在一起可以放心,但跟异性在一起却值得“警惕”,这是家长教育的又一大误区。其实,孩子需要有和异性交往的经验,而且家长要抱理解的态度:他们的交往多半不是恋爱,或者说不是真正的恋爱。
孩子出现性好奇完全是正常的,说明孩子长大了,父母不要指责,而是要引导。但很多中国的父母不好意思开口,那就给孩子买几本有关性教育的书。孩子如果有疑惑可以从书中找答案,这会让孩子感觉很轻松,而不会产生偷偷摸摸的感觉。
误区四:以为孩子越早学习知识越好
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把早期教育变成了早期摧残,实际上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。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发展的任务,幼儿阶段不是学习知识,而是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、想象力,提高孩子的自信心,这是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础。
急功近利对孩子是一种伤害。现在家长有一个误区,以为孩子越早学习知识越好,这是不科学的。
我当年教育女儿时,有一个好方法,就是“借个孩子去旅行”。我孩子在上大学后说,最感谢父母在她18岁前带她走过13个省而且交了不少朋友。
女儿从小学升初中到高中再到读大学,我们只是提供一些信息,更多的是尊重她的选择,这间接地培养了她很强的独立性。
原载《秋光·关心下一代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