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 来源: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 编辑: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: 2013-01-23 点击数: 2223
各中心、科室:
为了有效应对流感大流行,做好防控应对和应急准备工作。根据《广东省流感大流行卫生应急预案(试行)》的要求,制定《湛江中心人民医院甲型H1N1流感救治工作预案》,现印发给你们,请认真贯彻执行。
二〇〇九年五月二日
湛江中心人民医院甲型H1N1流感救治工作预案
流行性感冒(简称“流感”)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。流感病毒分为甲、乙、丙三型,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,包括亚型内的变异(即抗原漂移)和新亚型的出现或旧亚型的重现(即抗原转变)。流感大流行是指当甲型流感病毒出现新亚型或旧亚型重现,人群普遍缺乏相应免疫力,造成病毒在人群中快速传播,从而引起流感在全球范围的广泛流行。流感大流行具有发病率和病死率高,传播迅速和波及范围广的特点。
参照世界卫生组织(WHO)的《国家流感大流行计划指南》和《卫生部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》,制定本预案。
一、总 则
(一)目的
为了做好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应急准备与应急处置工作,最大程度地减少流感大流行对公众健康和社会造成的危害,保障公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,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。
(二)工作原则
预防为主、积极准备,提高能力、及时预警,明确责任、指挥有力,协同应对、反应迅速,群防群控,全民参与。
(三)编制依据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》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》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》
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》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》
《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》
《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》
《世界卫生组织国家流感大流行计划指南》
《卫生部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》
《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》
《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》
《广东省流感大流行卫生应急预案》(试行)
(四)适用范围
本预案适用于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准备工作及甲型H1N1流感发生后的应急工作。
(五)应对甲型H1N1流感阶段划分,预警及应急响应分级
根据应对甲型H1N1流感工作的特点,将应对甲型H1N1流感工作划分为三个阶段,即准备阶段、大流行阶段和结束阶段。
依据《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》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规定,按照新亚型流感病毒疫情发生和流行的性质、危害程度和波及范围,将流感大流行分为一般(Ⅳ级)、较大(Ⅲ级)、重大(Ⅱ级)和特别重大(Ⅰ级)四个级别,依次用蓝色、黄色、橙色和红色进行预警,分别启动Ⅳ级、Ⅲ级、Ⅱ级和Ⅰ级应急响应。
甲型H1N1流感分级、预警由省卫生厅组织有关专家评估判定。流感大流行的分级、预警和相应的应急响应确认、宣布和终止,按照《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》执行。
1、准备阶段
准备阶段是指甲型H1N1流感发生前的阶段。包括下列三种情况。
(1)蓝色预警,Ⅳ级应急响应
人类标本中分离出新亚型流感病毒,但未产生特异性抗体应答,或虽产生特异性抗体应答却未出现临床症状。
(2)黄色预警,Ⅲ级应急响应
人类感染新亚型流感病毒并发病,但未发生人传人。
(3)橙色预警,Ⅱ级应急响应
新亚型流感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传播,但传播范围相对局限。
2、大流行阶段
红色预警,Ⅰ级应急响应。
出现下列两种情况之一,即为大流行阶段。
(1)新亚型流感病毒在人群中持续快速地传播;
(2)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发生流感大流行。
3、结束阶段
甲型H1N1流感得到有效控制,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相关规定,判定大流行结束。
二、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
(一)防控工作领导小组
组 长:刘珍才
副组长:肖桂元 蔡玉桂 程仁光 陈嬛 戴福海 莫成利
成 员:李建炜 周 宁 陈 娟 徐华新 刘剑文 李国佩
章 霞 梁 刚 赖坤平 李振华 吴乃德 梁树坚 涂 剑
领导小组职责
1、领导、协调全院做好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和医疗准备工作
(1) 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、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;
(2) 制定应对甲型H1N1流感工作计划;
(3)及时了解准备与应对工作进展情况,定期对准备与应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。
2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,建立流感监测信息交流机制和渠道;做好流感大流行疫苗和药械等相关物资储备。
(二)防控工作临床救治专家组
组 长:蔡玉桂
副组长:肖桂元 周宁 陈娟 徐华新
组员:何日东 劳永光 苏伟强 陈 忠 龙世亮 梁春杰 孙华保 姚为学
1.加强流感监测工作和监测系统建设;
2.做好医疗救治和公共卫生干预准备工作;
3. 积极参加组织急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,参加流感大流行疫情分析、评估,及时鉴定和评估新型流感病毒。
4.做到人员到位、联络通畅,处于待命状态。
三、应急保障
各职能部门做好流感大流行人、财、物的应急保障工作,建立健全应急储备机制,包括救护车、病床、应急药械、诊断试剂、专业技术、防护装备和消杀药械等物资储备和供应。
四、监测和报告
(一)监测
1、监测系统
门诊部建立预检分诊制度,设立预检分诊岗及首诊医师负责制,对体温≥38℃,伴有咽痛或咳嗽症状之一的病例,进行登记、追踪观察,了解是否有流行性接触史,做好住院发热病人病原分析、登记和发热肺炎病例报告、诊断、处理。
2、报告
发现可疑的呼吸道传染病病人,应立即报告预防保健科及医务科,请院内有关专家会诊,确诊后报告医院领导,并由相关部门报告市卫生局及市疾病控制中心,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全市专家会诊确诊后,上网直报。
五、医疗救治
1.设立感染性疾病科门诊,内有发热门诊和留观室;医院门诊设立体温测量站,进行预检分诊,对体温≥38℃,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,由专人引导到具有消毒隔离条件的发热门诊就诊,并认真填写《发热留观病人观察表》。
2.对可疑病人,由专用救护车送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诊进行临床医学观察,立即报告医务科组织专家小组会诊,积极救治。
3.感染性疾病科按传染病管理规定收治确诊病人和疑似病人,各县(市)转送的疑似病人,要严格按呼吸道传染病人管理收治。对确诊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,对疑似病人及时进行排查确诊;主动协助疾控机构人员进行标本采集、流行病学调查工作。对易感人群和其他易受损害的人群采取应急接种、群体防护等措施,医疗救治小组提供专业技术指导、医疗救护流程和救治方案。
做好医院内现场控制、疫区的消毒隔离、医务人员防护、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,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;做好充足的药物、设备和物资供应。
六、宣传教育
积极开展防病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。对员工进行流感大流行应急工作的教育,加强公众健康知识宣传,教育群众做好个人防护,勤洗手,病人就诊时或与他人接触时要戴口罩。